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其主要机制是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源性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进而产生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当非结合胆红素的生成量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时,就会在血液中积聚,表现为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病理机制

  •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因内在缺陷或外源性损伤(如免疫反应)被大量破坏,释放血红蛋白。
  • 胆红素生成增加:血红蛋白代谢生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
  • 肝功能受损:溶血性贫血导致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进一步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

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从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至86μmol/L(5mg/dl)或更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的黄染,通常在1~2周内自然消退,无其他明显症状。

常见病因

1. ABO血型不合

这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匹配(如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

  • 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最常见且黄疸较严重。
  • 母亲血型为A型,胎儿血型为B型或AB型:较少见,黄疸较轻。
  • 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AB型:较少见,黄疸较轻。

2. 其他原因

除了ABO血型不合外,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Rh血型不合、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

发病率

据统计,新生儿ABO血型不合引起溶血的发病率约为11.9%。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性黄疸。

总结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破坏导致的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避免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