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什么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什么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症状、诊断与治疗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一种罕见但高度致命的妊娠晚期特有疾病,也被称为产科急性假性黄色肝萎缩。了解这一疾病的特征、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疾病背景与概述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28周以后),是一种由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引起的急性肝功能障碍。其发病率较低,但由于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母婴死亡。

临床表现与症状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容易与其他妊娠相关疾病混淆。以下是典型症状的分阶段表现:

  • 早期症状:持续性恶心、呕吐、乏力、上腹痛或头痛。
  • 中期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通常无瘙痒)、右上腹或弥散性腹痛。
  • 晚期症状: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尿和烦渴。
  • 严重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如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齿龈出血)、低血糖、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少尿或无尿、肾功能衰竭。

疾病进展与风险

如果未及时分娩,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早期文献报道显示,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分别高达75%和85%。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母亲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而胎儿的死亡率也降至58.3%。

诊断与治疗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下是关键诊断和治疗方法:

  •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障碍、低血糖、乳酸酸中毒。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或CT扫描显示肝脏脂肪沉积。
  • 治疗措施:一旦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通常通过剖宫产),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补充葡萄糖、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监测肾功能等。

预防与建议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以下建议可以帮助降低风险:

  •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尤其是在妊娠晚期。
  • 密切关注孕妇的症状变化,如出现持续性恶心、呕吐或腹痛,应及时就医。
  • 对于有家族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史的孕妇,应加强监测。

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相关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降低母婴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