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概述与防治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96亿慢性乙肝感染者,而在中国,乙肝患者数量约为3000万。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使用不洁注射器、针刺伤或共用剃须刀等途径感染。
-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 性接触传播: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的临床表现
乙肝的症状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 急性乙肝:起病较急,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 慢性乙肝:病程超过6个月,多为无明显症状或轻微不适,但病毒复制活跃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 淤胆型乙肝:以黄疸加重和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
- 重症型乙肝:病情严重,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乙肝的预防
预防乙肝的关键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安全且有效的,尤其对于新生儿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乙肝:
- 避免使用不洁医疗器械。
- 避免共用个人护理用品,如剃须刀、牙刷等。
- 采取安全性行为,使用保护措施。
乙肝的治疗
目前尚无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但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急性乙肝:建议早期卧床休息,待症状减轻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 慢性乙肝:无需绝对卧床休息,提倡动静结合,注意疗养。对于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当地医疗条件制定,切勿自行用药。
结论
乙肝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接种疫苗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其危害。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