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症状、特点及预防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6-10天。该病多见于身体受压部位,如背部、臀部等,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的特点。
病情发展及症状表现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病情发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早期症状:患儿可能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40℃)、哭闹不安、拒绝喂奶等全身症状,同时局部皮肤出现发白、硬肿的现象。
- 中期症状:硬肿区域迅速扩散,皮肤逐渐变软并呈现暗红色,提示皮下组织液化并形成积脓。若破损,可能流出脓液。
- 晚期症状:皮肤呈紫黑色,伴随坏死脱落。此时患儿可能出现全身感染的中毒症状,如嗜睡、呼吸困难、腹胀等,甚至引发败血症。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特点
以下是该病的主要特点:
- 发病迅速:病情可在数小时内扩展,导致皮肤和皮下血管内形成血栓,最终引起皮肤坏死。
- 高热现象:体温可能高达40℃,并伴随哭闹、拒绝喂奶、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 并发症:当并发败血症时,患儿可能出现嗜睡、呼吸困难、腹胀、黄疸、皮肤血斑等症状。
- 严重后果: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中毒性休克,最终因呼吸和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预防与治疗建议
为了降低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发生率,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受压。
- 及时处理皮肤破损,避免感染扩散。
- 一旦出现早期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 加强产房及新生儿病房的卫生管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总结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关键。家长和医护人员需高度重视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以下权威来源提供了相关信息: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