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特别是肝脏功能较弱,因此容易出现黄疸问题。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针对新生儿黄疸指数偏高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护理与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以下为详细的护理与治疗建议。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在手术室内即可进行早吸吮5分钟,随后在母婴同室期间补充吸吮30分钟。按需哺乳,喂奶间隔不应超过3小时。母乳喂养能够促进肠蠕动,帮助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从而降低黄疸指数。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黄疸指数>9 mmol/L,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适量添加葡萄糖水。这有助于增加新生儿的尿量,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排泄。
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看护下进行游泳。游泳时间为每天一次,每次10~15分钟,水温控制在38℃。游泳能促进胃肠道激素和胃泌素的分泌,增强食欲,同时通过加强肠蠕动和排便,有助于胎粪和胆红素的排出。
抚触是通过双手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有序按摩的一种护理方式。出生24小时后即可开始,每次抚触可安排在洗澡后、游泳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两次哺乳之间进行。抚触能刺激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喂哺量,帮助消化吸收,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最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对于出院回家的宝宝,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溶血、感染、肝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需及时治疗。上述护理措施主要针对生理性黄疸,但也有助于缓解轻度病理性黄疸。
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观察是应对新生儿黄疸的关键,父母应根据医嘱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