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jaundice)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巩膜、黏膜及其他组织呈现黄色染色。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本文将详细解析黄疸的病因、分类、症状及相关背景信息。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导致身体组织呈现黄色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1分钟胆红素)低于6.8μmol/L。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肉眼即可观察到黄疸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显性黄疸。如果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之间,但肉眼无法察觉,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 分类 | 描述 | 常见病因 |
|---|---|---|
| 肝前性黄疸 |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量。 | 溶血性贫血、疟疾等。 |
| 肝细胞性黄疸 | 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 |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
| 肝后性黄疸 | 由于胆道阻塞,胆红素排泄受阻。 | 胆结石、胆管肿瘤等。 |
黄疸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以及支持性治疗等。例如,对于胆道阻塞导致的黄疸,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解除阻塞;而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则需抗病毒治疗。
黄疸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临床现象,其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了解黄疸的分类、病因及症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