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疸:症状、成因及应对措施
什么是黄疸?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特点是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白(巩膜)出现发黄现象。这一症状的发生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
胆红素的来源及代谢过程
胆红素是红细胞老化后分解代谢产生的一种废物。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通过肝脏代谢并经胆道排出体外。然而,当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排泄受阻时,体内胆红素水平会升高,从而引发黄疸。
黄疸的常见人群
- 成年人:黄疸可能由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或溶血性贫血等问题引起。
- 新生儿: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尤其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可能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新生儿黄疸分为两种类型:
- 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3天,持续约1-2周后自行消退。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有关。
- 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感染、溶血、胆道阻塞等原因引起,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及时治疗。
家长应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
当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状况,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 观察黄疸的出现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
- 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尽快就医。
- 定期复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治疗与预防
对于病理性黄疸,及时治疗是关键。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疗、换血疗法和药物治疗。此外,母乳喂养和适当的护理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生理性黄疸。
结论
黄疸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症状,尤其是新生儿黄疸。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