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能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发生。其主要感染途径包括胎盘传播、产道感染以及出生后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了解其来源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新生儿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途径
- 出生前:通过胎盘传播的感染。
- 出生时: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引起的感染。
- 出生后:细菌通过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等)侵入,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
- 分娩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需要复苏干预。
- 羊膜破水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
- 母亲在分娩时存在感染或发热。
- 低出生体重儿:随着出生体重的下降,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
- 男婴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预防措施
孕期预防
- 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
- 做好孕期卫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分娩时的预防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 针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 对于有感染或发热的母亲,可使用广谱且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
出生后的预防
- 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测,密切观察其面色、吮奶情况、精神状态及体温变化。
- 做好新生儿皮肤和黏膜的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 注意保护口腔、皮肤、黏膜及脐部,避免使用粗糙或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
- 避免挑“马牙”或割“口腔脂肪垫”,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 如发现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需要从孕期到出生后全方位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护理和监测是关键。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