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及护理策略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严重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需要高度重视。以下是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详细治疗方法和护理策略。
1. 加强护理
护理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包括:
-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频繁搬动患儿。
- 让患儿头部保持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稍微垫高30°。
- 维持体温在35.5~36.5℃之间。
- 对出生时即有症状的患儿,推迟喂奶,提供氧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控制液体摄入量,每天50~60ml/kg,宁少勿多。
2. 控制出血
控制出血是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方法包括:
- 使用维生素K1:1~5mg/次,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
- 使用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己酸。
- 输注新鲜血浆或全血:每天10~20ml/kg。
- 补充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促进止血。
3. 抗惊厥治疗
惊厥会加重病情,应及时使用抗惊厥药物。治疗原则包括:
- 优先选择一种抗惊厥药物,剂量足够,必要时可交替使用两种药物。
- 治疗期间需监测药物血浓度。
- 观察药物效果,以惊厥停止、呼吸心率平稳为目标。
4. 降低颅内压
颅内压升高是颅内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可通过以下方法缓解:
-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6~12小时1次,静脉滴注,通常在48小时内使用。
- 使用20%甘露醇:适用于脑疝晚期,每次0.25~0.5g/kg,可每6小时重复使用。
- 控制液体摄入量:每天60~80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调整。
5. 维持正常脑灌注
大量脑室内出血(IVH)会导致脑灌流减少,应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过度波动,同时避免过度积极治疗以防加重脑损伤。
6. 脑代谢激活剂
促进脑代谢恢复的常用药物包括:
- 胞磷胆碱:100~125m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内,每天1次,疗程10~14天。
- 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每天1~2ml,稀释后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疗程10~14天,可重复2~3个疗程。
- 吡拉西坦(脑复康):恢复期每天0.2g,连续服用3个月。
- 其他药物:如细胞色素C、三磷腺苷(ATP)、辅酶A等。
7. 脑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出血病灶较大、颅压增高或脑疝症状明显。具体措施:
- 硬膜下穿刺:每天1次,每次抽出量不超过15ml。
- 外科手术:适用于后颅凹大量硬膜下出血或小脑幕切迹疝。
- 无明显症状的硬膜下出血患儿可不手术,但需严密观察。
8.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促进脑水肿消退,具体方法:
- 全舱给氧法:每天1次,氧浓度90%~100%,压力2kPa,每次2小时。
- 连续治疗5~10次,直至临床症状改善。
9. 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旨在维持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和代谢平衡,包括:
- 维持正常通气。
- 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维持正常体温和代谢状态。
- 处理可能的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
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的个体差异。科学、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