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诊断要点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一种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的病理状态,可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综合征等严重后果。以下将详细探讨急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及其诊断要点。
1.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通常由低血容量或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引起。常见诱因包括脱水、大量失血、休克等。当及时补充血容量后,肾功能通常可以迅速恢复。
- 诊断方法:补液试验可用于鉴别诊断。
- 尿液检查:尿沉渣改变轻微,尿诊断指数(如尿钠浓度、尿渗透压)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2. 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
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通常由泌尿系统的机械性梗阻引起,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或膀胱颈口硬化等。
-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多尿与无尿交替的症状。
- 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盂、输尿管扩张或积液。
3. 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
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通常由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引起。这些病症可导致肾小管内管型阻塞,从而引发肾内梗阻。
- 诊断方法:检测血尿酸、血钙及免疫球蛋白、轻链水平。
- 相关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异常。
4.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肾脏缺血或毒性物质引起。
- 缺血性因素:常见于大手术、创伤、严重低血压、败血症、大出血等。
- 毒性因素: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福平、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造影剂、重金属、有机溶剂,以及蛇毒、毒蕈、鱼胆等生物毒素。
- 病程特点:通常经历少尿期和多尿期两个阶段。
5. 肾小球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
此类急性肾衰竭常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重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及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
- 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和明显血尿。
- 辅助检查: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CA)、补体水平、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6. 肾脏血管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
肾脏血管疾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恶性高血压。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伴有溶血和急性肾功能损伤。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伴神经系统受累。
- 恶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 mmHg,伴眼底Ⅲ级以上改变。
结论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