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五项指标

心肌酶谱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生化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指标:

  • 乳酸脱氢酶(LDH)
  • 谷草转氨酶(AST):正常范围为 0-40 IU/L
  • 磷酸肌酸激酶(CK)
  •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谷丙转氨酶(ALT)

乳酸脱氢酶(LDH)的临床意义

LDH 的升高与多种疾病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症及其特点:

  • 急性心肌梗死:LDH 在发病后 12-24 小时开始升高,48-72 小时达到高峰,1-2 周后恢复正常。
  • 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等。
  • 恶性肿瘤晚期及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 LDH 水平偏高。
  • 慢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的尿液 LDH 水平可达正常人的 3-6 倍。
  • 尿毒症患者的 LDH 水平在透析后可能升高,原因与体内尿素浓度较高有关。

心肌酶谱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作用

心肌酶谱中的 HBD(α-羟丁酸脱氢酶)、LDH、AST、CK 和 CK-MB 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健康成人的血清 LDH/HBD 比值为 1.3:1.6。
  • 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 HBD 活性升高,LDH/HBD 比值下降至 0.8:1.2。

心肌酶谱与脑卒中及其他疾病的关联

研究表明,心肌酶谱的异常不仅与心脏疾病相关,还可能反映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病理变化:

  • 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水平升高可能与脑组织损伤释放的酶有关,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继发性心肌损伤。
  • 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的破坏,从而导致心肌酶升高。
  • 恶性肿瘤和白血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引发心肌酶的异常升高。

总结

心肌酶谱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及其他疾病的重要工具,其结果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