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概述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的真菌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常见。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口腔黏膜,表现为白色斑膜或斑块,类似奶凝块。尽管通常无痛,但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显著的不适和其他并发症。
症状与表现
鹅口疮的症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阶段有所不同:
- 感染初期:口腔黏膜出现充血和发红,伴随乳白色、微高起的斑膜。斑膜擦去后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 中期发展:斑膜逐渐融合成白色斑片,类似奶凝块,通常无痛,常见于舌、颊、腭和唇内黏膜上。这些斑片难以用棉棒或湿纱布擦除。
- 轻度感染:白斑可能不易察觉,婴儿通常没有明显的痛感,但在进食时可能表现出痛苦的表情。
- 重度感染:婴儿可能因疼痛而啼哭,出现哺乳困难,甚至伴随轻度发热。受损黏膜可能扩展至咽部、牙龈、扁桃体,严重时还可蔓延至食道和支气管,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
潜在并发症
如果鹅口疮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进一步影响免疫功能。
- 感染扩散至食道和支气管,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
易感人群
鹅口疮主要影响以下人群:
- 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者。
-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 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
预防与治疗
鹅口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
- 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尤其是在哺乳后。
- 定期消毒奶瓶、奶嘴和其他喂养工具。
- 轻度感染可使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Nystatin)。
- 严重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结论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但可控的口腔感染,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保护婴幼儿的健康。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