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乙肝患者通常是指检测出乙肝病毒呈阳性的人群。作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乙肝不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病甚至肝癌。以下将从家族遗传、婴儿感染以及免疫力功能低下三个方面探讨乙肝的主要成因。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国家,其高发性与家族遗传传播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乙肝病毒更容易在家庭内部扩散。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新生儿未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那么婴儿被感染的风险极高。据统计,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母婴传播可能导致90%以上的婴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是婴幼儿,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研究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与后续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密切相关。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高达90%,而成年后感染者的慢性化风险仅为5%-10%。因此,婴幼儿期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这包括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患者等免疫力受损的个体。由于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这些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或其他严重的肝病。
乙肝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婴儿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通过及时接种疫苗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