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男童游泳后1小时在床上‘溺亡’”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起事件让“干性溺水”和“迟发性溺水”两个医学名词进入公众视野。然而,专家指出,男童的情况属于“迟发性溺水”,而非“干性溺水”。为帮助公众了解这两种溺水现象的区别,以下为详细解析。
迟发性溺水,又称“二次溺水”,是指人在游泳或接触水体后数小时内(通常为24小时内)出现延迟性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包括:
迟发性溺水的发生机制通常与水进入肺部后引发的炎症反应或肺水肿有关。尽管患者可能在水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溺水症状,但水分的残留可能在数小时后对肺部产生影响。
干性溺水是指人在水中时因气道受到刺激而发生声门痉挛,导致呼吸道关闭,从而引发窒息。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水进入气道的瞬间,患者会立即表现出溺水症状,例如:
干性溺水的特点是症状在水中立即出现,与迟发性溺水的延迟性表现形成明显对比。
为了防止溺水及其相关并发症,家长和监护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专家强调,虽然迟发性溺水和干性溺水的发生概率较低,但家长和公众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在儿童游泳活动后。如果出现任何疑似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严重后果。
了解迟发性溺水和干性溺水的区别及其症状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