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传播特点、症状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在夏秋季节更为多见,冬季发病较少。此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3岁以下的宝宝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其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例高,传播途径复杂且速度快,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流行,给疫情控制带来较大挑战。
- 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
- 次要传播途径: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
- 病毒传播媒介: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物、床上用品等。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
宝宝感染手足口病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发热。
- 手掌、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 臀部或膝盖出现皮疹。
- 部分宝宝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肌阵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宝宝:
- 避免带宝宝前往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或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 注重家庭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宝宝常接触的物品。
-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用餐后用温水漱口等。
- 确保宝宝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
总结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宝宝的健康。
参考来源
内容参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nhc.gov.cn/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