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十月本身就已经很疲累,本以为孩子生下来之后就好一点,谁知道又患上了产褥期乳腺炎。每天承受产褥期乳腺炎带来的疼痛,相信任何一个女人都没办法接受!其实产褥期乳腺炎并没有那么恐怖,只要在刚发病的时候就治疗,就能免受很多痛苦。
1.淤积性乳腺炎
淤积性乳腺炎一般发生在生完孩子后一个星期左右,主要是因为妈妈们没有哺乳的经验,乳汁淤积所导致的。发病后,乳房的表面是充血微红的,按压上去有疼痛感,如果把奶汁拍出来症状会得到缓解。淤积性乳腺炎也值得重视,最好让医生检查一下再做处理。
2.化脓性乳腺炎
淤积性乳腺炎一般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化脓性乳腺炎就不一样了。这种类型的乳腺炎是因为细菌感染所导致,发病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同时伴有寒战,乳房会有触痛感,炎症位置有红点或者红线。炎症主要集中在乳晕附近,脓肿部位按上去会有波动感。如果脓液不尽快排出体内,情况将会更加严重。
当产妇的乳腺因为某些原因发生乳腺管堵塞之后,就会患上产褥期乳腺炎。这个病的危害并不小,特别是细菌感染性产褥期乳腺炎,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可恶的疾病患发呢?
1.错误的饮食习惯
很多年轻的妈妈在生完孩子之后,就很喜欢吃甜食,但是又不喜欢喝水,这样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就会导致堵奶了。因此,建议产妇们能合理饮食,青菜水果都要多吃,还要给身体补充水分,尽可能避免堵奶现象发生。
2.错误的喂奶姿势
很多产妇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每次喂奶都保持同一个姿势,比如一直都是坐着给孩子喂奶。其实,这也是引起产褥期乳腺炎的原因之一。因为同一个动作保持的时间长了,乳汁很容易在一个位置上面累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产褥期乳腺炎。
3、乳头炎症导致
坚持母乳是非常伟大的举动,但妈妈们在喂奶的时候,记得要好好保护乳头。如果破损后,细菌很容易就会感染伤口。当炎症进入乳腺之后,就会诱发产褥期乳腺炎。
生完孩子后又患上乳腺炎,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但这个病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的,可能是因为乳汁没有及时排出,也可能是因为不注意卫生,让细菌从乳头的破损处侵入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乳腺炎,都应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如果患上的不是细菌性乳腺炎,那么妈妈们不用太过担心。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善衔乳姿势、充分哺乳的方式来缓解。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压迫乳腺的导管,最好能经常做胸部按摩,一段时间后,炎症就会慢慢消失。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想要做乳房按摩,记得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
如果患上的是细菌感染乳腺炎,那患者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很多药物都不是那么适合产妇,特别是打算母乳的妈妈,所以大家千万不可以私自用药,抛开没有效果不说,因为盲目用药影响到宝宝健康就不好了。
产褥期乳腺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很多产妇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不仅没办法继续哺乳,还出现了其他的并发症,身体和心理健康都被严重影响到。接下来小编要科普一下产褥期乳腺炎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知道具体情况后,能重视这个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1.产褥期乳腺炎可导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产褥期乳腺炎在患病早期就应该立即治疗,把炎症控制住之后,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治疗,让炎症细胞快速繁殖。有妇产科医生指出,产褥期乳腺炎如果进入了急性化脓阶段,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该病可能会诱发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这两种并发症都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产褥期乳腺炎可导致乳房瘘管
产褥期乳腺炎在到了成脓期阶段后,脓肿会发生溃烂,导致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果处理得当或许后果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患者依然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最终会导致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脓瘘或乳瘘的临床表现是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情况十分危急。
产后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产褥期疾病,尤其在哺乳期初期更为高发。该病不仅会给新手妈妈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乳汁分泌,进而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尤其是细菌感染性乳腺炎,症状更为严重。因此,了解如何预防和正确护理乳腺炎至关重要。
产后急性乳腺炎通常是由于乳汁淤积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乳房炎症。主要症状包括乳房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可能出现化脓性病变。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怀孕晚期,准妈妈就应开始注意乳房的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乳头。这不仅有助于清除分泌物,还能增强乳头皮肤的抵抗力,降低哺乳期乳头破损和感染的风险。
哺乳时的姿势对乳头健康至关重要。如果宝宝仅含住乳头而未含住乳晕,容易导致乳头皲裂或破损。建议妈妈们在哺乳时确保宝宝的嘴巴含住乳晕部分。如果乳头不慎破损,应立即清洁并咨询医生,使用适当的局部药物促进愈合。
有些妈妈在哺乳时习惯让宝宝只吃一侧乳房的乳汁,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另一侧乳房乳汁淤积,增加乳腺炎的风险。交替哺乳不仅能预防乳汁淤积,还能避免乳房大小不对称的问题。
产后乳腺炎虽常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哺乳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病风险。新手妈妈们应重视乳房护理,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以确保自身健康和宝宝的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