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前任和现任,为何女人喜欢向女人开战?

编辑:Mary | 出处: 女性之声

第四个原因:认同“受害者”身份

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当作“受害者”的好处很多,它能博取同情,保证自己攻击的正当性,因为“受害者”这3个字就意味着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他人。认同“受害者”是一种自我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中国女性特别喜欢当“受害者”。例如葛天,她感到很委屈:刘翔对她十分绝情,她说:“我人都没有走出民政大厅,(刘翔)微博(离婚)就发出去了。”我相信她的陈述一定有真实的成分,刘翔或许有不周全之处,但与“刘翔不爱她”这个重点相比,抓住细枝末节彰显自己的委屈或他人的错来充当受害者却是弊大于利。

我见过不少有严重“受害者”情结的女性,她们习惯性地沉溺在被害妄想中,永远走不出伤痛,永远不愿放手过去,离婚了却仍紧紧关注依附着他人,自然永远生不出勇气去努力、成长、自我负责,也难获幸福。她们不明白,在爱情里哪有太多道理、对错、好坏可言。作为成年人,应该知道:情感的旅程就是两人未知的冒险,没有人可以许你一个保证圆满的未来,没有人可以为你的人生负责。

我有一个女性来访者,她丈夫爱上了别人跟她离婚了。她忿忿不平地跟我罗列了一大堆那个女人的不好,我耐心地听完,说:“好吧,可能她真的像你说的,确实不够好,好些地方也比不上你。但是,不管她怎么坏,你前夫爱她,也许因为你太好了,而他们‘坏坏相吸’。

其实,我是顺着她的好坏逻辑和她半开玩笑,她却愣住了,陷入沉思。随后,我和她讨论了大家熟知的张学良、于凤至和赵四的例子,进一步说明相爱不是正确、付出或牺牲就能换来的,两个人能不能相爱跟第三方也没多大关系。没有赵四,张学良也不爱于凤至,这不是于凤至做得不好,也不是张学良的错,不可因对方不爱就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

在西方,极少看到女性与前任纠缠不清,这跟他们所倡导女性独立的情感教育文化有关。而中国文化的封建余毒较深,导致虽然表面上绝大多数女性独立自主,但实际上有些女性骨子里却深受男尊女卑、依赖附属、宫斗戏中三妻四妾争斗的影响,认为失宠离婚就彻底丧失了人生幸福的可能。作为现代女性,经济已独立,但精神、情感上的独立、平等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个原因:自我价值感低

分手后迟迟走不出来,无论是以和现任吵架的形式,还是以自我攻击如抑郁、自杀形式告终的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价值感低。

具体表现为:自尊心过强、脆弱、敏感、易怒、情绪化、多疑。

一个自我价值感正常的人分手时也会感到痛苦,但不会迁怒、攻击他人,并且会比较快地走出伤痛,因为TA深信自己仍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某个人不爱我,不代表没有人爱我。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过分渴求和依赖被爱,且将被爱完全等同于自我价值,一旦分手就感觉失去自我价值,引发暴怒——这是攻击性的另一个来源,通过贬低别人来维护自尊。

第六个原因:攻击他人可回避正视自己和原有亲密关系的问题

有一个来访者,用六七次的咨询时间来痛骂另一个女人,我完全插不上话,好不容易有一次逮到机会,我问她:“你好像很爱她哦?”她不解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你看,你专程跑来花好几千的咨询费来谈论她,你是有多关心她啊!”

来访者当即明白我的意思:那个女人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之后,咨询才开始聚焦在她自己以及她的亲密关系上。其实,生活中最困难和最具挑战的事情就是坦诚地面对自己,尤其面对人格中的阴影,并且能够觉察、反省和改变。

探讨亲密关系也必然涉及到这些,过程有喜悦但更有痛苦、煎熬,需要人有极大的勇气、强烈的意愿和为之努力以及相对好的自我功能。

相比之下,攻击指责他人太容易、太轻松、太爽了。

不过,这种爽维系的时间常常超不过几秒,从长远看,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正视,我们才能培养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关注他人的生活。这可能也是翔的女人需要补上的功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