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族”规模庞大背后的风险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海淘族”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对于海淘婴幼儿营养品的风险,专家提示家长千万不容忽视。海外代购链条长、跨国境,缺乏有效监管,代购商品真假难辨、售后服务无保障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消费者。近几年,此类纠纷案件也很常见,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如果遇到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会索赔无门,无法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根据规定,保健食品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卫生部批准注册,并取得注册证号,只有标示“蓝帽子”及注册证号的才是保健食品,进口保健食品也不例外。此外,进口保健食品的预包装上必须贴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标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并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没有相关标签或标注不合规定的产品不能进口。中文标签必须标明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注明食品的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而且进口保健食品还要有相关卫生证书。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海淘代购产品十分缺乏相关监管。
婴幼儿食品应尽量“本土化”
现在的一部分妈妈会选择从日本代购奶粉,但日本人吃海产品居多,通常身体不缺碘和锌,所以日本奶粉中碘和锌的含量通常较低,不适合中国婴儿食用,尤其不适合中国内陆缺碘地区的婴幼儿。还有一部分妈妈喜欢“海淘”营养品来为孩子补充维生素AD,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一方面,国内外婴幼儿无论是成长环境、饮食习惯还是身体状况都有区别,国外的营养品不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配比建议来设计,一般国外推荐的剂量比国内要低,并不适合我国儿童营养水平的现状。
在选择上,儿科、儿保专家建议家长选择国产品牌,因为其配方含量往往按照我国婴幼儿营养需求进行生产,在产品质量上也有相应的保障,妈妈们可以放心地给宝宝进行补充。就拿对宝宝十分重要的维生素AD来说,可选择国内知名药企达因药业生产的OTC药品(即非处方药)伊可新,与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在有效成份含量、审批标准、生产工艺、临床效果上都存在着明显区别。OTC药品的产品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执行标准是根据《中国药典》来生产执行的,科学配比,生产流程极为严格,能够保证绝对的安全性。
当国外的安全问题不断敲响警钟的今天,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食品、营养时,不应盲目追求“洋品牌”,一些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批进口的产品,尤其是一些没有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意味着“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