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增加中国市场比重
其实早于约3年前,衍生已计划进军中国市场,首阶段发展广东省,其后于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逐步发展。不过,去年度公司来自中国的收入比重只有8%,至今年上半年度才升至1成,逾85%收入仍是来自香港。
彭少衍指,公司在内地发展初期,需要就上架费及设立办事处等作出前期投资,亦需要逐步为产品申请相关文件。他指,公司在内地市场未来的增长动力,在于上月与广州普强医疗器械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预期本年度内地收入将增长3至4成,占整体收入比重增至逾1成。
根据有关协议,衍生将透过广州普强的销售网络,于全国医院及药房销售衍生品牌产品,本年度销售目标为2400万元人民币,新增销售店铺目标为6000间;至2020年的销售目标将调升至8000万元,新增销售店铺目标累计至1.5万间。不过,彭少衍不希望公司拓展步伐太快,期望先发展内地一、二线城市,其后才逐步开拓三、四线城市。
做大做强中国市场
他又指,公司日后将集中精力做好内地市场,因为香港市场未来未必能做到大幅增长,但内地只要做好一个省份或城市,生意额或可取代香港;而内地放宽一孩政策亦带来不少商机。
彭少衍指,目前内地出售的衍生品牌产品只有非中成药产品,因为内地关于儿童用药的界定仍未算清晰,公司于是积极将中成药产品于香港卫生署注册,期望中国有关当局未来或会承认相关认证。目前公司已有39件中成药产品在本港卫生署注册,仍有逾90件产品等待审批。
虽然公司在内地暂时只能出售非中成药保健产品,但这类产品的毛利率却相对较中成药高。彭少衍解释,药品需按照指示服用适当份量,但保健食品则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客户服用保健食品的消耗速度会较中成药快,销量亦因此较中成药多,公司可大量采购原材料以降低成本,令保健成品毛利率较中成药高出约10个百分点。他又提到,虽然自家品牌毛利率较代理品牌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但公司仍继续发展代理品牌业务以作多元化发展,目前正与两个品牌商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