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打工10多年了,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样的教育呢?” 26日,一位广东网友通过人民网“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活动中建言献策。他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来自贵州的普通打工者,对东莞这座城市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尽管在这里饱受艰辛,但还是希望融入这座城市,让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关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一名安徽网友也指出,自己的孩子上学之后,学校布置购买的各类习题,难度家长都感到困惑。“为何孩子要做那么多与年龄和书本差距较大的作业?”这名网友认为这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极大挫伤了孩子学习的乐趣,学校购买的各类教材有创收之嫌。
还有网友关注学校周边环境问题,有一名山西的教师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周边与铝厂紧邻,全校师生2000多人长时间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下,“这对孩子们身体的发育肯定是不利的。”
此外,也有网友关注城乡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一名来自江苏省的网友指出,由于城乡教师待遇的不同,造成了好的生源和师资队伍集中在县城的现象,乡镇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都普遍不高。他建议省委书记对乡镇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重视,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关留言:
给安徽省委书记的留言:
不合理教育挫伤了孩子的学习乐趣 2014-02-26 00:45
尊敬的张书记,您好!
我是安徽省肥西县的一名企业员工,自我的小孩上了肥西县上派镇的实验小学以后,经常听到小孩回来说班主任要买这个那个。孩子现在才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让班里的孩子去指定的书店买字贴,那时候基本上不识字,更不会写字,但还是买了。后来班主任又让孩子去买了学海乐园,里面的字孩子根本就不认识。很多题型家长看了都头疼,这实际上是在让家长做题。如果不做,孩子挨说,做了又担心这样下去到底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后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上学期的作业主要就是学海乐园,书上的内容却很少,孩子一学期里就学那么点知识,却要做那么多与年龄和书本差距较大的题目,如果家长不代做,孩子根本完成不了,让孩子自己做,又会极大挫伤孩子学习的乐趣。新学期开始了,老师又在要孩子买这买那,为什么当班的老师就不能根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紧扣教材,自己动手出点与孩子相适应的题目呢?该校给家长们的感觉就是在做创收,并非以教学为主。上次有家长举报了,听孩子回来说,班主任嘱咐孩子买的资料别带,有人来问就说老师没让买,如果搜书包查到了,就说是妈妈买的。这么小的孩子就在老师的指挥下撒谎,这样的教育对吗?难道这么多家长的担心都是错误的吗?为什么上面来检查都给人以例行公事的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