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过剩则是“吃多了”,吃出毛病来了。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
专家表示,在营养过剩的人群中还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例如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要警惕这种“隐性饥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介绍说,我国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和钙的摄入量普遍不足;能量过剩、体重超重在城市人群中日渐突出;缺铁性贫血广泛存在。他说,我国营养性疾病主要关注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全人群贫血率两个指标。近年来,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下降,2000年—2010年,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维持在5%以内,但2010年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仍高达12.1%。
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需营养干预
《纲要》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到202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从食物生产、食品加工业发展、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营养性疾病控制等5个方面,细化了21个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如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等,这些目标能顺利实现吗?
张辉表示,确保食物生产量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是落实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其他食物供给有保障。
为了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我国确立了“三个三”的发展重点,优先发展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优先关注“三个重点区域”: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优先改善“三类重点人群”: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
针对贫困地区营养不足的现状,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办公室主任孙君茂建议,要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创新食物营养改善方式,如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采取营养干预措施,以提高其食物消费水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把这类人群作为重点,使之有效地节制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通过平衡膳食,从根本上调节其能量及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同时加强身体运动,把过多的食物消费及体重降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营养与健康相互促进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