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儿子说话少父亲“眼湿湿”
老家在湖北的谢华(化名)是建筑工程的“工头”,与妻子两人已经在广州奋斗了近十个年头。
“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大城市谋生,走了差不多一半。”谢华说,剩下的村民一半左右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但不管离家多远,回家多难,在外打工的村民都会赶回家过年。
由于平时夫妇俩工作忙,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春节时间最长,大约能在家里待10天,“每回要走,孩子都得哭”。后来狠下心,在广州番禺租了个房子把父母、儿子都接过来,他俩就在海珠区里的工地做“地盘工”。
距离近了,但谢华夫妇俩一年下来回家的次数也就五六次,以至有时儿子学到什么课程,也是一问三不知。
虽然爸妈不在身边,儿子滔滔却很懂事,在广州一所重点高中考入了班里前十名。“异地高考政策也放宽了,这几年一直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不用太担心他的高考问题了。”谢华说,他对留守在祖辈家里的儿子一直有两个担心,一是读大学的问题,怕把孩子带来广州害了孩子;二是怕孩子沾染社会的不好风气,自己又看管不上,误了孩子。
于是,今年过年,谢华给儿子买了台手机做礼物,“目的就是想多点交流,拉近一点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感觉到爸妈虽然不在身边,但还是关心自己的”。
“现在儿子很少跟我们说话,”说着说着,谢华反倒“眼湿湿”,“有台电话,起码他有个什么事,可以随时有个照应,不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