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也想读书,但家里条件不好。5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伯母抚养我长大。”念完高中,朱家谷辍学务农。当初的他,并不知道读书的意义。“离开学校时,老师对我讲,‘你要读书啊,十个人当不得一个人’,意思是十个人当不得一个读书人。”当时的他不以为然。
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村里第一个承包土地的人。鼎盛时期,他和妻子承包了30多亩田。“不少田在山沟里,一早出门干活直到天乌黑回来。自己用牛犁田,用脚踩的打谷机脱粒。”一心想“整出点名堂、创自己的事业”,年轻的朱家谷种过甘蔗、花生、芝麻,还种药材,结果赔了。
1995年,朱家谷来到衡阳闯荡,进了衡阳市自来水公司瓶盖厂。渐渐地,他开始明白老师所说“十个人当不得一个人”的意思,他决心好好培养两个儿子,“凭借知识跳出山沟”。后来,朱家谷看到塑料制品越来越多,觉得塑料回收也将越来越多。2004年,他开始经营垃圾回收站。2008年金融危机,“塑料瓶子收2.8元一斤,卖1.5元一斤,跌得好头疼!”那一年,已读完硕士研究生的大儿子提出要读博士,老朱咬紧牙关同意了。
朱家谷一直记着孔子的话: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喜欢看老一辈革命家故事的他,记得王震在经营新疆时说过,“枪杆子打不到的地方,科技可以打到”。他曾看过《宋氏家族》一书,宋氏一门“靠读书发达”、因为知识才干满门荣耀的故事,极大地触动了他。他想向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学习,“拼命培养小孩读书”。
儿子朱轼告诉老朱,有同事跟他说“你爸爸妈妈真好,培养你读书。我爸妈早早让我去打工……”
塑料瓶成堆的大厅一侧,被辟了一个小隔间,那是老朱夫妇的卧室。一张床,一个衣柜,别无余物。大厅后面,是厨房。老朱一天的乐趣和轻松时刻,是在晚上一边喝点小酒,一边跟儿子打电话。现在,他的心事是两个儿子还没成家。好在再过几天,他们都将带着女朋友来这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