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供养哥哥,这是传统
走在凉山州偏僻的县乡,要找到曾经外出打工的少年并不难,有人告诉记者一个十分容易辨别的方法:身着奇装异服、头顶造型夸张的黄发,准就是他们了。这在当地就跟出去“留学”归来一样,会让山里其他小伙伴投去羡慕的目光。
只有大人或者大点的孩子,才懂得他们背后的牺牲。
17岁的昭觉中学高二学生孙子作日也懂得。
孙子作日的妹妹12岁起就外出打工 ,每月按时汇款回家,才得以让他升入高中读书的。
大孩子带小孩子,在当地是传统
“妹妹的月工资是2300元,每个月都要给家中邮寄1000元,这些钱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包括我的学费在内。”身着一件单薄红衣的孙子作日,哈着气把双手放在嘴边暖和了许久。他告诉记者,身上的这件红色衣服也是妹妹给钱买的。他很感念妹妹的好。“牺牲她给家庭做贡献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孙子作日羞愧地说。
在大凉山深处的村庄,靠10多岁的少女外出打工挣钱养活一家人的不是少数。昭觉县达洛乡的达洛村情况也是如此。村里51岁的木匠文古九都早年干得一手好活,后来由于干活时身体受伤就不能再出力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15岁的女儿文古果果身上。
“文古果果在山东威海一家玩具厂打工,今年是她到山东打工的第二个年头。”妈妈指着墙上张贴着的文古果果2009年上小学时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自豪而又无奈地说:“果果学习很好,从小就很听话,让她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她每个月邮寄回家的1000块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哥哥文古你格上学读书的钱也是妹妹挣的。”
在这偏远的山区,当地人说女孩儿未出嫁前都会被家人送出去打工 。早点送出去,就能多挣几年钱,这是许多人家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