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
孩子已出院,希望老师能吸取教训
据介绍,事后该校老师也走进班级和该班级学生进行了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当时老师的动作并不大,同学们看到的绝对不是老师暴力殴打学生的血腥一幕,所以内心并未产生恐惧。”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通过电话与晓彤的母亲何女士取得了联系,她表示,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她请大家放心,晓彤各项检查正常,目前已经出院,8日就会重返课堂。
“只要孩子没有事情,我们也会原谅老师,不过希望她能够吸取教训,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何女士在电话里向扬子晚报记者表示,学校积极处理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相信校方会给学生、家长一个满意的交待。
“我们不会为孩子调换班级,也没有考虑过转学,因为我们相信学校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会用公正的处理结果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何女士这样表示。
教育专家
严格要求学生更需要注重方法
在扬子晚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中,常州钟楼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叶舟也坦言,涉事教师肯定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并不恰当,事前、事后也都知道,教师绝对不该对学生动手。“老师恰恰在那一刻,忘记了自己一直熟知的东西。”
“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有些时候恰恰是那些公认的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仇女士告诉记者,这些老师动手的出发点并不坏,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学生更好”、“不要再犯错误”,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
“试想成绩一直不错的晓彤在测验中出现很多错误,自己内心已经有不少压力,如果老师在这时能够进行点到为止的口头点评,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期望值高,而自己这次没有达到老师期望的话,效果可能远比动手要好,他或许会暗自努力,让自己在下次测验中取得好成绩,证明老师没有看错自己”,教育专家仇女士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