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科院发布的这一份报告说明了养老金缺口现状的话,中国社科院1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在估算和预测了2010-2050年历年的养老保险收支情况后的数据显示,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那么,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占2050年当年GDP的比例达到91%。
不管是2012年19个省份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还是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这些均为研究机构依据已公开的官方数据调查和推演出来的结果。但在官方眼中,养老金缺口却并不存在。
2013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参加四川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曾明确表示,虽然社会上对养老金缺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我在此可以负责任地向大家说明”,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存在缺口。2012年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逾1.9万多亿元,支出1.5万多亿元,当期结余4000多亿元,累计结余2.3万亿多元。
然而,2013年4月7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现党组书记戴相龙在参加博鳌论坛时则坦承养老金确有缺口,并建议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的力度等方式弥补,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账户共同组成的养老金制度。
延退动机悬念
戴相龙承认养老金有缺口,因此建议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人社部否认养老金有缺口,却也提出为应对养老压力要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且这一内容已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这难道不是很矛盾吗?放着导致巨大不公平的仅不足2000万人享受特殊福利的双轨制不改,而置3.16亿参保人的利益于不顾先开闸延迟退休,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蕴含的矛盾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上日程。其理由是,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中青年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扩大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