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执着欠万元还10年 从不给儿子添麻烦
王福顺的家在沈飞体育场附近,一个月租金才400元,房子状况可想而知,小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厨房里除了咸菜还是咸菜,在卧室里,唯一像点样的桌子上,摆了一盒子药,这是这个家一个月最大的花销。事实上,老王原本是有房子的,但为了给妻子看病,老房子动迁时,他把房票卖了2万多元。平时下夜班后,老王回家先得给妻子做饭,然后还得收拾屋子,这些活都干完了,才能上床眯上一两个小时。
王福顺有一个儿子,已经定居英国多年,每两年能回来一次。对于自己的境遇,王福顺从未和儿子吐露过半字。“我只和他说过,老爸退休了,反正在家也闲不住,就找了一个打更的活儿,没告诉他是干保安的。”王福顺告诉记者,儿子在那边过得也挺憋屈,买房、买车都是贷款,再说那边儿消费也挺高的,所以不愿给儿子增加负担,儿子给寄钱从来不要。
11年前,儿子办出国时,王福顺向亲戚借了1万元,直到去年9月份,这笔欠了10年的欠款才算还上,这还得益于他经常每次买6元的彩票,让他中了4000多元。“我每个月都攒一点,攒够1000元一还,看我家挺困难的,亲戚早就说不用还了,但说归说,这钱还是得还。”王福顺斩钉截铁地说。在采访中,王福顺始终微笑着,“人都不容易,愁也没用,有困难就乐呵面对呗!”王福顺笑着说。
昨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在经过3天的寻找后,终于找到了这位被撞不讹人的“沈阳大爷”,实际上,他并非国企退休干部,没有医保也没有养老金。这篇专访带你认识的,是已经当了8年保安,16年没买过新衣服,月工资只有1750元的“沈阳大爷”。
值得一提的是,他引发全国关注,数以万计的网友点赞,可以说“沈阳大爷”的善良与理解,在这个冬天捎给大家久违的温暖。
4副鞋垫才够暖脚
他现状60岁保安照顾没养老金的病媳妇
王福顺很实在,他毫不避讳地说:“我家里不是一般的困难,媳妇没有经济来源还有病,再者说,要是不困难的话,这么大岁数了,谁来干这个。”
说完话,他掏出了装着烟叶的铁盒,卷起了旱烟。“你看看,我买的烟叶都是最便宜的,一两卖一块五,买10元钱的就够我抽一个月,不怕你笑话,手机也没用过,同事问我手机号,我就瞎编了一个,只要下雪就提前去,身上这件上衣是园区业主给的,我都16年没买新衣服了。”王福顺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王福顺每月的工资是1750元,而对于这份外人看起来又累又苦的工作,他很珍惜。“一个月给开1750元,不光发衣服,还管饭,同事们对我也特别好,咱有啥理由不好好干。”老王告诉记者,他超龄了10岁,就因为干得好才被特批留下。如果赶上夜班的话,是18点接班,第二天的8点下班,白班的话则是8点接班,18点下班。当班期间有要求,必须遵守“站岗半小时、巡逻半小时、休息半小时”的流程。
“你看我这双鞋,我是39的脚,穿的却是43的鞋,因为这里面足足垫了4副鞋垫,要不然晚上站岗扛不住。”王福顺边说边从鞋里掏出了厚厚的鞋垫。
王福顺表示,为了增加收入,平时下了夜班后,他会到三台子十字路口附近帮别人装点儿货,说白了就是跟车做力工,啥东西都搬,通常一趟活能挣个二三十元。“赚最多的一次是帮人卸煤,一次就给了120元。”王福顺得意地说。
不过,保安的工作,王福顺一天没耽误。“实际上,我的基本工资是1650元,剩下100元是满勤奖,如果请假的话,这100元的满勤奖就没了。”王福顺说。
王福顺得意地说:“物业每个月会评一次优秀保安,我才来半年多,已经被评上两回了,能多开140元,这可不容易啊。我现在没有医保,也没有养老保险,得补七八万元才能享受,我上哪弄这么多钱,最大的愿望是,等自己干不动活的那天,能办个低保。接下来还会继续当保安,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在王福顺看来,虽然日子挺苦,但还算幸福,问他啥时候最幸福,老王回了句,干完活拿到钱的时候最幸福。
沈阳大爷所居住小屋
【事件深思】
不讹人佐证道德回归需要制度保障
12月2日,发生在北京街头的老外撞沈阳大妈事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而在17天后的沈阳,同样的剐碰,留下的只有相互理解。“沈阳大爷”放走小伙儿这一幕确实令人感到温暖,也让人回味了人性的纯朴。不过,一句“我有医保”的解释,却又让人内心五味杂陈。以最坏的恶意揣之,假若被撞老人“没有医保”的话,其还会如此淡定而从容吗?答案恐怕难言乐观。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讹人的事实说明,那些当事人其实并没有讹人的念头,只不过其无法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这其中包括医疗费用的支持,儿女们的抱怨与指责,还有必须考虑到谁来照顾等诸多顾虑。
既不是坏人变老了,也不是老人变坏了。作为弱势群体,原本应当是道德楷模的老人们,何以会选择相反的做法?道理很简单,在风险与道德面前,老人们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的一方面。这说明,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潜质,其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支撑与制度保护,若是离开了生存的土壤,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如此看来,有没有保障措施,有没有风险防范机制,在道德的表现方面,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倡导见义勇为,还是激发社会正气与正义,都需要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比如在见义勇为方面,各地通过立法完善相应的政策,比如提高奖励补助标准,优先提供住房,或者升学加分,解决工作等等,最大化的解决其后顾之忧,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发生。没有了后果顾忌,“该出手时就出手”才会得到弘扬。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从另一面讲,要消除讹诈的冲动,就必须消除其对后果的恐惧,使人放下心理包袱轻松上路。比如老人摔倒了,无论是自己摔倒的还是外力的原因,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若是其有相应的兜底保护,其就不会“思义忘义”而坚守人性与道德的底线,社会正气才会延续与扩展。
如同交强险对受害人提供了最大化也是最基础的保护,制度设计具有引导和矫正作用。正是如此,北京“摔倒险”的推出才获得了积极的回应和广泛支持。不仅缴纳保险的老人们对此热情高涨,整个社会也都为之叫好,可以在打开一扇窗的同时,又打开了更多的门。老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整个社会也少了被讹诈的顾忌,全社会都如释重负而轻松上路。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我有医保”不讹人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启示,那就是与其不遗余力倡导道德,就事论事的谈论人性,不如另辟蹊径提供保障,消除讹诈产生的心理诱因和利益空间,为人性与道德的轻松上路保驾护航。
【感动网友】
“善意”的谎言传递正能量
现在“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争论,一直充满“负能量”。“扶老人反被讹”一传再传,一度让很多人给一些摔倒的大爷大妈贴上了“品质低劣”的标签,甚至有网友自创扶老人五步曲,奉为“宝典”供大家传阅。人们有点寒心,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尊老”,怎么成了“防老”呢?
充满负能量的“偏见”,无疑会让人们的价值判断发生偏差,也会遮住人们对于社会真善美的追求。沈阳被撞老人的一句话,让撞人者原本惊恐的心变得温暖,不会担心自己被讹诈,更是心存感激。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一位少年抱扶摔伤老人,为其擦血,直到把老人送上救护车才离开的事迹,让人们对少年敢于担当的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少年能做到的,全社会应该都可以做到。看来,帮扶老人对很多人而言,“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增加这样的社会“正能量”,需要重树人们对于公共道德的信仰。“正能量”的集聚并不难,人与人之间多点相互理解和包容,社会保障体系多点关怀和帮助,社会舆论多点客观正面的引导,定能集腋成裘,让人性的温暖在整个社会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