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乳业关键词为反垄断:因洋奶粉涨价默契

编辑:anshanshan

  2013年乳业大事件

  1月24日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对向中国出口的海外乳企实施注册制、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检测力度等措施,提高进口奶企的进入门槛,该办法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

  3月1日 香港特区限奶令 根据法例,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6月 工信部印发《提高乳粉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业内称为“双提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已获国务院批准的九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堪称史上最严乳业新政

  6月18日 蒙牛乳业收购雅士利 涉收购金额约124亿港元

  6月21日 工信部宣布“两年内新婴幼儿奶粉不再审批”

  6月27日 奶粉企业反垄断 合生元公告称正在接受发改委涉嫌价格反垄断调查,还涉及惠氏、美赞臣等多家乳企。最终,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8月初 新西兰恒天然爆“肉毒杆菌事件” 新西兰部分乳制品被禁止进口

  9月 国内原奶价格大幅上涨,出现“奶荒”局面 根据对全国各省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7月份的4.2元/公斤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公斤

  10月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文件提出,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

  12月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 提出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建立并落实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告诉记者:“我国奶制品的产量与往年相比应该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进口的减少导致各乳企四处"抢奶",推高了原奶的价格。”

  乳品企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原奶大量短缺,引起大众品牌断档,乳制品供应出现局部短缺。

  10月初,包括蒙牛、伊利、光明三大乳企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调高了部分液态奶产品的价格。事实上,今年8月份已经有部分乳企涨价,消费者还未来得及抱怨液态奶价格频繁涨价,一个多月后,包括三大乳企在内的多家乳企再次发起新一轮涨价。半年不到,国内液态奶掀起三轮涨价,并均将涨价理由推给了“奶荒”。

  多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高温天气、进口限制都只是加剧奶荒的因素,而根本原因是牛奶养殖业结构性失衡。政府以及企业急于重塑信心,大力发展规模化牧场,加速散户退出,然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衔接,由于散户退出过快,大型规模化牧场未能及时填补这一空缺,由此带来奶荒。

  “斩首行动”

  市场告急,政府开始酝酿新一轮乳业整治。

  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2013]57号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企业应当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对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实施批批检验,确保原料乳粉质量合格”,并提出“参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23790-2010)》”。

  此外还将开展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检验检测条件落后的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整顿不能达标的坚决淘汰。

  王丁棉表示,2010年3月31日前已进行过一次大清理行动,最终有460多家小企业被清除出局。这一次整顿被业内称之为行业内的第二次“斩首行动”,预计会再有部分企业被清场。

  10月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提出,国家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送审稿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将严惩重处。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建立并落实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将此前政府的一些意见建议按照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王丁棉认为,整顿是必要的,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整顿和取缔,这也是对市场的净化。从大体上看,不太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厂家可能会占一半左右,但这一部分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只有10%~15%,而这些厂家往往就是在监管或品控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常出问题,对其要求整改不但有利于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是对大众健康安全的责任。

  王丁棉表示,从总体来看,今年是求变的一年,多个政策的出台为未来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政策的落实还是要看明年,能否重塑市场信心仍需时日,短期内要重塑信心并不容易。政府需要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以及延续性,才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