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谁之过?
记者在襄垣县看守所里见到了杀死小川的爷爷老郜,这是一个身材瘦小、表情木讷的老人。
也许是和孙子之间的爱恨一时理不出头绪,也许是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谈到孙子,老郜目光呆滞,但简短的话语中依然流露出对孙子的不舍,浑浊的泪珠不时从眼角溢出。“他从小就经常把人家的东西拿回家,尽管说过他,但是却没有及时制止和教育。我没有钱给他,他就拿拖把棍打我,他一边打,我一边哭……”老郜说。
孙子让老郜伤透了脑筋。为了使小川懂事些,去年夏天,老郜买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希望通过这些书让孙子明白他的一番苦心,然而小川没读几页,就丢到一边。老郜说,他在家里几乎连高声说话的权利也没有,一大声说话,小川就让他“交罚款”,不给就打。“这样无法无天,将来迟早是个祸害呀”,正是这个想法,让老郜在几次彷徨后,下了“处死”孙子的决心。
据孩子的继母丽丽介绍,老郜爱孙子那是没的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可小川近两年对爷爷,不是拿脚踢,就是拿拖把砸。她坐月子那段时间,甚至看到小川拿刀子刺爷爷。小川对待爷爷的做法,村里人并不是不知道,也都看不过去,但小川还是个孩子,谁也不好说什么。
丽丽介绍说,小川经常在家偷钱,开始是一元两元,后来是五块十块,继而一百二百,刚开始,她也不敢相信这钱是小川拿了,一直以为是自己记错了,可是随着丢失的数额是越来越大,丽丽才肯定是有人动过自己的钱包。有一次,她钱包的1500元钱不翼而飞,一搜,小川身上只剩1000多元,这个时候,爷爷却说她是诬赖小川,“从此以后小川更不像话了,变着法的要钱偷钱”。
记者手记
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因为其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加上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到位,致使留守儿童教育,成为当下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从襄垣县发生的这起惨剧中可以看出,老郜对孙子小川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面对小川的不良行为,老郜却没有及时制止和矫正。当老郜有一天看到一味满足孙子的需求,换来的却是孙子打骂的时候,他的精神便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处死孙子的决心不知下了多少次……”
由此,该事件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放纵性溺爱会导致孩子成为“他人的地狱”“父母的敌人”。本事件中爷爷的溺爱固然有错,但养父、继母的甩手是不是也加剧了爷爷对孩子的溺爱?二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和引导,不仅仅是老郜一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方面予以关注。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一切都不应该由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拿生命来承担,接受采访时民警提示:孩子是有生命权、人格权的独立个体,不容任何人侵犯,孩子的家长也不例外。这个案子,给涉事的各方都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