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石化城燕山》、《北京精神》、《篆刻技术》……这些列入部分区县中小学生课程的22种地方教材明年将进行重新审定。北青报记者昨日从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了解到,在重新审定过程中,将淘汰一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增加一些能够体现北京世界城市特色的、具有包容性文化的课程。其中在本市市级编写的《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中,新增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生命起源、青春发育期等两性问题的教育。
据了解,目前通过审定的北京市地方教材共有22种,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种为市级层面规划编写的地方教材,这种地方教材全市中小学都需要选用,而且应在规定课时中进行,包括《北京精神》、《生命教育》、《预防艾滋病》等。另一种为区县层面规划编写的地方教材。比如《我爱东城》、《走进西城》等这样的介绍区县历史、地理、人文特色的地方教材,这种地方教材一般在各自区县使用。
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4年本市开始地方教材开发后,一些地方教材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编写的,比如《分享奥林匹克》就是顺应当时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大氛围而推广的,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北京已经进入后奥运时代,这样的教材可能就需要进行内容的修改。另一方面,比如在《劳动技术》中,有些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渐渐远离生活,比如“缝纫机的使用”等内容,就有可能从教材中删除。
同时,也有一些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要进行增加,比如在《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生命教育篇章中,增加两性教育内容,“直面性教育,让孩子们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保护好自己。”
对话
乡土教材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
市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杨德军
北青报:为什么要在中小学中开设地方课程?
杨德军:教育部在2001年明确要求,地方要开设自己的课程。国家课程比如语数外,都是学习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地方课程有着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比如历史课程都是讲中外著名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那么我们所在的北京、自己的家乡,它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北京或者一个区县诸如海淀又有哪些历史名人?这些就需要地方教材来填补这个空白。
北青报:目前有22种教材,学校如何进行选择?
杨德军:地方课程教材具体选择权在区县。一般情况下,各个区县除选择市级教材外,还会选择符合自己区县特色、具有区县风土人情的教材。
北青报:北京的地方教材与其他省市的教材相比,有哪些特色?
杨德军:北京的地方教材更加注重首都定位,比如北京的定位是世界城市,因此要具有包容性、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北京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而还要关注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