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碰
观点
编写教材要求“慎用”网络语言
遇到“不雅”词汇尽量“淡化处理”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当孩子面对诸如此类的不雅词汇时,我建议大人们要加以引导和转化。”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教材编委、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校长杨新富告诉记者,网络语言还是要谨慎对待的,编写教材中就提出“慎用”网络语言。“网络上杂草丛生,一些不雅的、低级的词语被网络推波助澜以后竟然变成了时髦,被不少人开始使用。但为了保护孩子的精神健康,碰到这样的情况,大人们一定要加以引导,尽量‘淡化处理’。这个事件中,孩子的家长表现得是很好的,孩子并不知道词语的含义,家长也没有‘过度解读’,只是提醒孩子不要随意使用。而对于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也是对的,切忌‘放大处理’。比如老师可以从‘文明用语’切入,点到为止。”杨新富也提醒家长,尽量给孩子创造文明的环境,大人要以身作则,切勿随意传递不良信息。
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生命力强的留下,昙花一现的会淘汰
网络新词被频繁使用后,有的慢慢固化下来,成了常用词。
去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发行,收录了“给力”“雷人”“达人”“宅男”等3000多条网络新词,一时引起热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院长接受采访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
那这些网络新成语,是不是可以留一些下来,甚至等到新一版《成语词典》发行时,也被收录其中?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说:“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词语能不能流传,要看它的生命力。有些词语现在网上很火很热,可能两周后,就没了踪影。”
漆教授说,语言的发展都是约定俗成的,说得简单点,用得久了习惯了,就成词语了。现在网络上的这些新成语,不用替它们操心,只要看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干净、合适的词语,生命力较强,人们习以为常地使用,老人小孩都知道,这样的词就能留下来。有些词语可能昙花一现,流行一两个月就被自然淘汰。就像原来使用数字表达意思,88是拜拜,520是我爱你。这种表达方式,在现在的90后、00后看来,已经老土、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