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袁小逸短暂的校园体验
2008年9月,袁小逸到嘉兴某中学初二年级插班,第一次体验校园生活。初入校园,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身旁众多的同学让袁小逸感到些许新奇,但很快她便遭遇挫折。“学校里作业太多,早上起得又太早,如果还要多加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不喜欢考试。”一个学期之后,袁小逸总结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效率不高,匆匆结束了校园生活体验。
袁鸿林说,最初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让袁小逸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自然发展、去学校接受教育时,他的回应是反问:“什么叫自然?”“难道大清早就起床,写作业要写到深夜,小孩子活得比成年人累就叫自然吗?”
“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挑战学校教育,只是希望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教育的模式应当是多元的,有学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可以让不同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方法。”袁鸿林认为,现在的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至少是部分不适应。
成果:12岁在大学旁听 21岁博士毕业
12岁的袁小逸已经是绍兴某高等学院的旁听生,她自称最喜欢上的课是心理学。身心在家培养女儿袁小逸,为她制定了一个成长时间表:三四岁完成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达到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本科毕业;18岁左右研究生毕业;21岁博士毕业。袁鸿林甚至自己办起了“私塾”,他把自己的教学模式称作“袁小逸模式”,并在全国多个地方进行推广。
不过,袁鸿林并不认为女儿是天才。“只要智力没有障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像小逸一样。”他说,9年里,自己也曾以此法训练过一批和小逸差不多大的孩子,结果,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了小逸的程度,有的甚至超过小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