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元普洱茶真假扑朔迷离 鉴定仅凭专家一张嘴

编辑:南岭雪 | 出处: 新浪

  山寨名茶、以次充好乱象频出

  如果专门做茶叶的网站都无法识别仿冒茶,这么多专家都搞不清一饼茶的真假,普通消费者又怎么能买到放心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近年来,市场上天价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乱象频现。同时,由于缺乏权威的行业专家与严格的认证标准,消费者维权难。

  以信阳毛尖为例,当地茶叶交易市场所售信阳毛尖不少来自四川、湖北等地。一位茶商说,四川的茶叶要比信阳茶叶早熟一个多月,并且价格每斤比信阳毛尖低100多元,在本地茶上市前,很多人会赶到四川大量收购鲜叶,然后用信阳毛尖的工艺炒制售卖。

  这位茶商告诉记者,“许多茶叶店会先让消费者品茶后再选购茶叶,品茶时经销商就能看出消费者究竟懂不懂。一旦不懂,就可以拿出价格相对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阳毛尖的价格卖出。”

  茶叶行业散小乱弱,评判标准难统一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茶叶行业并没有可以对茶叶真假、价值进行权威判定的专家,也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

  “中国的茶圈2005年才开始成形,还没有权威专家,鉴定无法达成共识也很正常。”高剑飞说,专业鉴定尚且如此,市场上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的现象就更难查处了。

  在王庆看来,茶叶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中国茶产业“散小乱弱”的特点。“中国有21个省900多个县产茶,茶企规模小,散户多,行业标准乱、品牌乱、价格乱,全行业发展能力弱、赢利能力弱。”

  小茶企为了生存难免以次充好、以旧掺新。另一方面,混乱的行业标准让消费者难以判断茶叶是否质价相符,这又加重了经销商的投机心理,使茶价更加扑朔迷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制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及其鲜明的地理特征,很难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

  王庆、高剑飞等人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高茶产业的集中度,建立标准化的工业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通过大企业来整合市场、规范标准、统一定价,让消费者以品牌选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