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钱一起管,等于谁都没管
受访者:王小姐 年龄:29
王小姐两口子都是公务员,收入支出都了解,理财观念一致,财政大权一起管。一开始,步伐一致,局面还挺和谐:两个人工资发了以,全部取出现金放在一起,统一规划,一部分储蓄,一部分作为生活费用。生活费用又分两类,一类是房贷等固定支出,由老公负责;另一类是不固定支出,由王小姐负责。
过年前,老公按照惯例,给双方父母各汇了5000元,但却引起王小姐的不愉快:“上个星期,你刚给你爸买了1万多元的按摩椅,这次你就不能少给点?我爸妈家里旧房子装修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公一听也火了,认为这是固定支出,自己说了算;王小姐则不同意,俩人各执其词,吵了个通宵。
专家点评:夫妻双方共同管理家庭财政有一定的优势,互补式的管钱方式可以规避风险。前提是夫妻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否则,共同商议就会演变成互相干涉。
案例4:财政AA制,婚姻容易亮红灯
受访者:廖先生 年龄:35
结婚前,廖先生夫妻就已经达成协议,自己的钱自己管,不想为钱生口角,影响感情。
廖先生和很多男人一样,平时不会随便花钱,但一花起来可真吓死人。他爱玩新潮数码产品,爱疯4刚推出时,他马上到香港买了2部,一下子花了将近一万块。
老婆却是个精打细算型,制定了详细的财政规划--把钱打成几个“包”。1、每月固定储蓄2000元。2、每月1000元作为基金定投。3、购买了医疗保险,每年的费用几千块钱,作为医保的补充。4、剩下的钱用于孝敬双方父母及零花。
时间久了,看廖先生的潇洒劲,老婆就有点心理不平衡了:“凭什么我省钱,你花钱。财政独立,但说到底了,最后还不是夫妻共同财产!”于是,老婆的怨言一天比一天多,两夫妻为此已经接连吵了好几次了……这夫妻的钱到底得怎么搞,廖先生也头疼了。
专家点评:经济、财政过分独立,各自为政,家庭的味道始终少了那么一点点。太不食人间烟火的夫妻,更像“合伙人”,随时都在为拆伙做准备。处理不好,容易让婚姻亮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