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1.6万学生香港上学 路上需花2-4小时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腾讯
文化差异难以适应
“双非”家长把孩子送到香港读书,主要是看好这里的教育,可没想到的是,孩子很难适应两地的文化差异而融入香港。
“双非”家长黄爸爸说,因为孩子在香港学习繁体字,讲的是粤语,回到深圳与小区朋友沟通时并不顺畅,也经常写错字。赵妈妈也表示,孩子对深港两地的归属感都相对弱,“在香港,他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跟班里的其他同学有距离;回到深圳又被大家叫做港仔,却说不了几句标准的粤语,这些时常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
“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权,没有深圳户籍,在深圳只能上民办学校或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有些家长想为孩子办内地户籍,做回内地人,却发现由于内地相关法律规定,居港权和内地户口不可兼得,要入内地户籍必须先放弃居港权,结果“双非”家长都面对接受跨境教育还是内地高昂学费的两难处境。
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张小梨认为,客观说,香港民众文化素养较高,出现排外的情况即便有也是个别现象。但毕竟地区差异存在,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有区别,孩子反复在两种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很难找到平衡点,自我塑造的结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童年你能说它是无忧无虑吗?
融入香港有待时日
香港政府宣布,今年开始公私立医院停收“双非”孕妇,同时提高非本地孕妇产子的收费,把医疗资源留给本地人。但预计大量“双非”学童来港读书的情况还将持续数年。
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发表的《2012年进度报告书》中,提倡以接纳的态度对待计划回港读书的“双非”儿童,以期他们日后成为香港有用的人力资源。
香港资深评论员朱家健认为,从读书开始,“双非”儿童就开始承受着大于常人的压力,也更好地磨练了他们的自立能力,目前的困难应该是暂时的。如果香港政府有所识,有所为,关注这个群体,以政策为导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香港,那么,“双非”家庭也可以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