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男孩三次高考失败 没出分就跳楼自杀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问题网易


  6月初,洋洋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进行“最后一搏”。高考结束那天,周先生问洋洋能估多少分,洋洋脱口而出“510分”。“其实我知道他根本考不了那么多分,510分是他的理想分数。”周先生无奈地说。

  为了让洋洋在高考时发挥出好的水平,周先生没有让洋洋在考试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物,而这件事却让夫妻俩至今都后悔莫及。“我每天让他哥哥带他去游泳、打篮球,目的就是让他减负。”几天过去了,周先生发现洋洋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脸上也似乎开始有了些笑容,周先生和妻子以为洋洋的病可能真的治好了。

  留下字条跳楼身亡

  6月12日上午,洋洋跟母亲来到工作单位,中午吃过饭后,洋洋表示要回家看球赛。“最近几天他经常回家看球赛。”中午12时05分,正在上班的周先生收到了洋洋发来的短信,只有六个字:“我跳楼自杀了”。

  周先生立即驱车赶回家。“我看见洋洋血肉模糊地躺在楼下一辆面包车的车顶,满地都是碎玻璃和鲜血。”周先生当场晕了过去。

  洋洋跳楼的窗台前放着一个凳子,而凳子上洋洋的手机还压着一张写满了文字的便签纸:“我憎恨父亲,憎恨母亲,也憎恨这个社会。”

  民警赶到现场勘查之后,表示洋洋确实属于自杀身亡。

  专家声音

  内化的压力是孩子心里看不到的黑洞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就是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 ”教育专家表示,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被动阶段,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遵从,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第二个是主动阶段,这时人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认同,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而第三个就是自动阶段,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行为的动力来自自己。

  “当到了自动阶段,孩子就会把承受这些压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成自己必须、应该做好的事情。而这个力量是巨大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会选择自杀,那是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外部的压力内化,所以当他们做得自认为不够好时,就更加不会原谅自己,对自己更加不宽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