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禁补课被质疑损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编辑:南岭雪 | 出处: 腾讯网

  在一所乡镇小学工作的6年里,丰必文的学生中就有7人在假期溺水身亡。在课余时间里,对留守儿童来说,安全是最大的隐患和问题,这不仅包括人身安全隐患,更在于因长期与父母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留守儿童都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特征,不同程度上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思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占2/3。其中不少都是被其他学校开除一次甚至多次的“问题孩子”。家长隐瞒情况、托熟人将孩子送来“托管”。为了帮助孩子和家长加强联络,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和在外地的家长视频通话;平时,还会给学生和家长布置远距离交流的“作业”——让孩子写信寄给父母,并要求父母回信。然而,视频和信件的交流毕竟作用有限。

  面对“禁补”留下的隐患,学校在课余时间该如何作为?思源学校正在试验用给学生“补兴趣课”的方式,来填补“无补课”时代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每天的早晚自习和周末时间,学生会自动分成两支队伍:大部分学生钻进艺术楼的教室。这里是各个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场地,有象棋班、围棋班、书画班、舞蹈班、合唱团、英语班、武术班等,由各科老师兼职任教,供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另一部分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则要泡在图书馆里读书、学习。

  很多兴趣小组的教学活动并不专业,在武术班里,体育老师和学生一起对着陈氏太极拳的教学光碟学习,边学边教,但学生兴趣很浓,在不到一年里,已经学会了三种套路,并多次在市里登台表演,武术班在今年也由一个班增加到两个班。

  学校为了鼓励各科老师多参与兴趣小组教学,将小组活动也计入教师的工作量。目前,丰必文自己也是围棋班的兼职辅导老师,还担当两个音乐老师的二胡教练。器乐班有50多人参加,由于学生的乐理知识有限,学校可投入的经费也有限,主要训练的乐器是便宜且易学的葫芦丝,音乐老师一边进行乐理的基础教学,一边教学生用比较熟悉的老歌来练习演奏。

  在这些课外活动的陪伴下,不少留守儿童课外“有事干了”,还培养出了兴趣爱好。有一名父亲坐牢、母亲迫于生计在外打工的六年级孩子,此前恶习不断,还常常打架、勒索同学,现在经常参加小组活动,并逐渐改掉了坏习惯。

  在记者看来,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用“补兴趣课”的方法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或许可以为更多的基层学校借鉴。毕竟,与“禁补令”后大城市孩子的课外培训愈演愈烈、应试压力巨大的状况不同,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失管、失教、失衡”现象。对待城乡学生的措施不宜一刀切。谁能承担在“三失”中留守儿童所付出的成长的代价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