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金价的波动,唤醒了中国市场对黄金的购买热情,而投资大鳄和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多空恶战,经过网络的放大,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戏谑的色彩。事实上,买黄金并不等同于资本市场中的黄金投资,大妈和大佬也不是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对弈。
传统消费热情
无巧不成书,北京时间4月16日黄金期价单日暴跌,恰逢国内“五一”小长假前夕。而春节、国庆等法定公共假期,向来都是国内投资者集中扫货黄金的“窗口期”。
公开信息显示,在元旦、新年等传统销售旺季中,不管价格是涨是跌,实物黄金销售额破亿元屡见不鲜,黄金投资是中国普罗大众投资者最直接的偏好。
刚和女儿从香港抢购回来的上海张阿姨用“恐怖”来形容在香港买黄金的经历,“金条、金币或金砖早被一抢而空,还有动不动刷卡几十万论斤买黄金,不少游客大清早就去排队,如果下决定速度较慢,还可能买不到,很多金铺都挂出了售罄的标牌”。
张阿姨此行成功抢到一对金手镯,她的理由是“这么多年只听说黄金涨价,很少有跌的时候,黄金反正是保值的”。
事实上,所谓“黄金保值”的提法,在国内金融市场 环境下存在一定误解。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黄金价格只和美元指数具有负相关关系,对美元存在一定保值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央行都会持有一定规模的黄金储备,但和人民币并不存在直接关联,如果说担心国内通胀导致人民币贬值而持有黄金保值,这种愿望是受到对黄金类资产传统概念的误导。
基于上述逻辑,点燃国内“抢金潮”的热情源头无非是传统的黄金消费和投资,但作为家庭或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商品,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实物黄金的投资属性。
抢金不保值
“现在在现货市场带着投资愿望购买实物黄金,并不是很好的决策。”宏源期货分析师冯海虹对记者表示,首饰类黄金基本上就是消费品,作为投资品存在工艺方面的溢价,回收也会在原有价格上打比较严重的折扣,如果是金条或金砖类的实物,可以通过商店买,也可以从银行渠道购买,回收变现的折扣相对首饰金略小,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托管费、货币的通胀贬值,要实现盈利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有储存几十年的长期投资准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实物黄金的价值在于对冲美元货币风险的储备,而非盈利导向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