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仍有削减空间
四年来,“三公经费”预算数字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公车部分的数据变化凸显该领域改革停滞不前。此外,由于公开的数据缺乏细化,导致监督缺位。
4月18日,财政部预算司公开“三公经费”去年度预算执行与本年度预算安排情况。这是自2010年以来,该部第四次公开此项目。
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再强调节俭。2013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针对一篇新华社文章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3月26日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应细化预算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而且,“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
财政部数据显示,相较去年,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减少了1.26亿元,其中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占去一半多。
“数据明显反映了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但在整体上,仍有较大改革空间。”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
四年减少约15亿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由于近年来屡有政府部门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见诸报端和网络,且该项费用此前长期未予公开,而广受诟病。
2010年6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以及2011年预算数。随后,共有75个部委先后在各自官网公开了相应数据。
其后三年,公开此项的部委数目逐年增加,2011年升至92家,2012年为9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