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现状:几千个孩子共用1个儿科医生

编辑:Jenny | 出处: 生命时报

  儿科难干,人才难留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对儿科人才流失有着切身体会,他刚到儿童医院就任时,一个月内就有10名护士、5名大夫离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科人才如此短缺呢?

  教育体制是根源。倪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出在教育体制上。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医学院取消了儿科系,现在许多儿科医师不是毕业于儿科专科,而是由内、外科转行而来。近十几年来,儿科医师梯队出现断层,儿科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高水平儿科医师匮乏的现象严重。

  “三大一少”怪状。进入临床,儿科医生还面临“三大一少”的现实问题,即工作风险大、压力大、强度大、工资报酬少,这种怪状在各大儿科医院每天上演,也成了儿科人员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倪鑫院长说,儿科在业内被称为“哑科”,意思是儿科大夫每天面对的是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症状的孩子,他们无法通过直接“问诊”得到有效信息,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做判断。这一特点导致儿科医生的成长周期非常漫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中途流失。

  此外,现在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对医护人员有更高的服务要求,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医患矛盾。倪鑫说:“去年初,我们医院就发生过3起护士挨打的事件,这也是儿科医护人员不得不面对的矛盾。”

  儿科萎缩陷恶性循环。我国的综合三甲医院或儿科专科医院绝大多数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它们依法取得服务收入,其服务价格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实行“收支两条线”,所需经费由财政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补助。然而,儿科“不挣钱”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很多综合医院的儿科无力支撑,逐渐萎缩。倪鑫不无忧虑地表示,这是使得儿科进一步陷入“儿科难干,人才难留”的恶性循环。

  给儿科更有利的环境

  倪鑫表示,要想真正壮大我国的儿科事业,尽可能满足“祖国花朵”的就医需求,首先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扶植,为儿科的学科建设、临床工作、儿科医生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大环境。

  作为全国最着名的儿科专科医院院长,如何留住人才成了摆在倪鑫面前的难题。他说:“我国医生最不缺的就是临床实战。问题在于医生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不到位。”倪鑫正在尝试改变这种现状,在激励机制方面,从去年开始,该院实行激励式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医护人员提高服务效率,赢得更多的薪资报酬。在培训机制方面,从今年起,该院开展了“苗圃计划”,每年由医院出资100万,支持10名35—45岁有潜力的医务人员开展基础科研。

  倪鑫表示,该院将与12家国外姊妹医院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学习其先进的人才管理经验,输送更多的院内人才去国外培训和学习。同时,该院也在努力搭建全国儿童医院就诊联盟和北京儿科综合服务平台,为北京和各地儿科医生提供培训,希望输送出更多的优质儿科医疗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