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穿衣公式”不靠谱 冬季宝宝穿衣攻略
编辑:Lucy 出处: 妈妈网
【妈妈网特稿】近日,一个“穿衣公式”在网上被疯狂传播。这个“穿衣公式”是一位医生根据自己孩子的穿衣情况,对8类不同材料款式的衣物依据保暖情况进行了划分,给每一类衣物“明码标温度”,并根据穿衣情况计算公式“人体温度=室温+每一件衣物的温度”,如果结果接近26℃,就代表体温会控制在26℃左右,那么人体就能感觉

  “穿衣公式”将每种衣物的保暖性用“摄氏度”来标识,但衣服的保暖性真的可以测量出来吗?从材料角度来说,用平板式保温仪只能测试出衣服面料的保温性。把平板的温度设定在人体的温度36℃,然后将面料覆盖上去,看看加热功率在多少才能让平板保持36℃不变,加热功率的大小就是散热量,功率越大,散热情况越差,所以导热情况越好,那么保温效果就越差。但是这样测不出衣服整体的保温性。

  业内形容面料保温性所用的单位也不是摄氏度而是“克罗(KJ/·h)”。一个安静坐着或从事轻度脑力劳动的人,代谢产生的热量为209.2KJ/·h,在室温21℃、相对湿度小于50%、风速不超过0.1米秒的环境中,如果感觉舒适,那么这个人所穿服装面料的温度就是1克罗。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讲,1克罗的衣服在20℃左右的环境下穿着是没有问题的。类推起来,2克罗的衣服可以在10℃左右的环境下穿着。

  单件衣物的克罗值可以测量出来,但克罗值并不能简单累加。举个例子说,一条短裤是0.2克罗,但并非穿5条短裤就能凑够1克罗。而根据“穿衣公式”,只是上衣进行了简单相加,裤子等并没有计算其中。若上衣穿了26℃,但下身光着,那肯定还是会感到冷。衣服相加之后得到多少度的说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就算是上衣加上了裤子的克罗值也不能得出两件衣服的整体保温性,因为服装和服装穿着在人身上之后是有重叠的,不是均匀覆盖,所以多件衣服穿着后的保暖性不在于单件的克罗值而在于服装本身的款式结构和穿着方式。因此,这个“穿衣公式”并不科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