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一我们抚养下一代的模式早就被父母抚养我们的模式所决定,先天和后天条件共同作用,已经设定好了我们做父母的风格——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显然有一定的道理。传统观点认为,父母们惯用的做法,总会毫不意外地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儿子两岁之前,我总是对他说:“别逼我扑过去!”我真该为这句话写检讨。
准爸爸要做好做一名父亲的准备
不过事情绝不仅限于此。研究发现:我们回顾自己的童年时代,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仅为了模仿父母的做法,更是为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育儿方式,虽然这并非易事。而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又会培养出有着新的优点和缺点的下一代。伦敦大学学院的霍华德·斯蒂尔博士采访过100位马上就要初为人父的男性,让他们评价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亲的关系。十年之后,这位博士又找来这100位父亲的孩子,对他们进行采访和多方位的心理评估。令人惊讶的是:那100位父亲儿时的情况竟与他们的孩子在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状况有着惊人的联系。
不过,这种联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而绝对:不是说一个幼年时与父母关系不太亲密的准爸爸,今后就一定会在他和自己孩子的关系上重蹈覆辙。研究发现:那些真正思考过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准爸爸们,将来的孩子会更加快乐;而那些面对问题矛盾纠结,或者干脆承认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回想过童年经历,从没有认真计划过如何做父亲的人,将来的孩子则更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更普遍地表现出焦虑、忧郁的倾向。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准爸爸对儿时经历思考得越多,就越会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也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因为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受妈妈的影响更明显。换句话说:因为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更加严肃而审慎,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影响完全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