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一般打闹”?教育部给出了答案

编辑:丹娜

  12月27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第一次对校园"欺凌"与"打闹嬉戏"进行明确界定,并提出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

“校园欺凌”还是“一般打闹”?教育部给出了明确答案

  仔细研读不难发现,《治理方案》的几个重点如下:

  1、如何界定学生欺凌?

  《治理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即严格区分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

  2、学生欺凌事件由谁处置?

  《治理方案》强调,学生欺凌事件须依法依规处置。明确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  《治理方案》提出了不同情形下的惩戒方法,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接连发生,其恶性程度令人震惊。

  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围观者:太精彩了

  一则"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广泛传播,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一个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此次涉事女生年龄都在12-16岁之间。

  初中男生被欺凌4年 脾被切除

  初中生小黄,因为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的秘密: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送医时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7女3男扒光一女生 期间受害女生不曾求救

  多名男孩女孩对着一名女生,脚踹、扒上衣、内衣,还揪她的头发往铁门上撞,旁边还有围观者拿手机拍照,令人心寒的是,围观者没有一人阻止,而受害女生也不曾喊一声"救命"。

  诸如此类的事件比比皆是,其恶劣程度也令人发指。然而最令人想不明白的是,被欺凌长达4年受害者的忍气吞声,被扒光衣服的女生全程不知求救,围观者的淡漠甚至喝彩。原本是最为天真的年纪,却成了最"天真"的恶魔!

  是什么让孩子成为暴戾的欺凌者

  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经常走两个极端:要么就随着孩子的性子,要么就全盘否定孩子的感受,其实这两者都是不正确的。正确面对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把情绪宣泄出来,明白遇到问题时发脾气并不能解决什么。

  家长往往是"以暴制暴"。很多家长通过体罚甚至打骂等手段来"以暴制暴",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拳头够大说话才算数,当这些孩子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时,就会毫无顾忌的挥舞自己的"拳头"。

  家境优越,却缺乏亲情陪伴,沉迷暴力游戏。这类孩子性格孤僻乖张,认为出了什么事情,家里都能摆平,也许仅仅受到一点小刺激,就大发脾气,在实施暴力行为时,无法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毫无收敛。

  哪些孩子是校园欺凌高危人群

  性格内向怕事、沉默寡言,这类孩子在同龄人中不起眼,朋友也少,在学校受了欺凌以后很大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不跟家长老师反映。

  缺乏社交能力,这类孩子往往在性格或者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反感和排斥。

  有身体、智力障碍的,这类孩子本来在同龄人中就属于弱势群体,容易自卑内向,而在青春期孩子的世界里,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的现象又尤为明显。

  校园欺凌事件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

  端正心态,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校园欺凌只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只要不受伤就没关系,其实孩子生活心理上受到的影响更为重大深远。

  事后积极主动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生活的点滴细节和情绪变化,有无其他异常情况,最大程度减少欺凌事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多安慰,少指责,更不应该鼓动孩子"以暴制暴"来进行报复,这种方式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认可暴力行为。鼓励他多交"益友",提高社交能力。

  面对高发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既然社会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但愿不仅仅一纸公文,而是真正能为更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受害者发声!

  本文为妈妈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链接回www.mama.cn,违者必究!

  如果想看更多育儿知识文章,可以下载妈妈网轻聊app,给生活加点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