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因浙江等地区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俗称“海螺丝”)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国卫生部发布通知,明确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等贝类产品。这一禁令引发了公众对织纹螺是否安全食用的广泛关注。
织纹螺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其毒性主要来源于其生长环境和食物链。织纹螺通过摄食岩石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藻类而生存,而某些有毒藻类(如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盐多加藻)会导致织纹螺体内毒素的逐渐累积。这些毒素一旦被人类摄入,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每年夏季是织纹螺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以往在福建省及其他沿海地区,曾多次发生因食用织纹螺中毒的案例。中毒症状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为保障公众健康,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和经营织纹螺。这一禁令覆盖全国范围,旨在减少因食用织纹螺引发的中毒风险。
根据相关研究,织纹螺体内的毒素主要为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这种毒素对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即使经过高温烹煮,毒素仍无法被完全分解,因此食用织纹螺存在极高的风险。
织纹螺因其生长环境和食物链的特殊性,存在严重的毒性风险,建议公众严格避免购买和食用,以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