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童便门”之争 折射内地缺乏“体面意识”

编辑:anshanshan | 出处: 第一财经日报

  在内地幼童街头小便被港人拍照一事所引爆的陆港口水战中,内地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指责港人“势利”、“看不起穷亲戚”。这种指责暴露了内地社会耻感淡薄却对外来批评极度敏感的矛盾心态。

  如果把“香港得了内地那么多好处却不感恩”、“港人骂陆客蝗虫”等潜在成见和情绪先搁在一边,回到事情本身,不难看清,试图以拍照震慑幼童父母的香港居民,其行为虽然过激、有侵犯儿童权利之嫌,但促使其做出此种行为的心理原因却并非不可理解。

  因为随地便溺以及由此而不得不发生的当众暴露私处,此类行为,即使是幼童为之,也会令一个重视“体面”的社会感到相当不适,甚至觉得受到冒犯。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猫狗随地便溺,固然也不洁、不雅,但其毕竟和人类不同。人若是当众暴露身体特别是私处,或者做出一些本该在私密空间做的举动,就会伤及体面,不仅对自己是一件可耻的事,对旁人也是一种冒犯。这种“体面意识”,及其相伴随的“耻感”、“他人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文明社会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也是其成员内化于心的基本是非直觉。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以及“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不能否认,无论当时有什么难处,那对内地父母允许幼童当街便溺,暴露了他们不太在乎体面,耻感、他人感淡薄。如果换了体面意识略强的父母,即使厕所排队,孩子内急又不容等待,也会尽可能找僻静少人处,并予以遮挡。这样,路人即使看到,想必也会较易体谅些。

  这对父母的行为在内地并不鲜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让儿童在街头甚至在公车、地铁车厢里便溺,成年男子在街角小便。此外,赤膊或穿着睡衣招摇过市、内衣裤露天晾晒、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诸如此类“内外不分”、把本该只属于私密空间的行为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却怡然自得、旁若无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在我们内地人可能司空见惯,但外来者往往对此颇为敏感。一位经常往返中美之间、中文说得不错的美国熟人曾对笔者说:“我已经习惯了中国的很多事情,唯独一件事始终习惯不了—父母让孩子当众大小便。”

  所以,不论那名拍照的香港居民有没有对内地人的成见,他在看到幼童便溺那一幕的时候,心里的不快、不适甚至是受到冒犯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许多香港人对那对内地父母行为的厌恶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能简单斥之为“势利”。当然,如果把这种反感同内地整体挂钩,上纲上线甚至政治化,则是一种小题大做。

  对一个社会来说,体面意识是很宝贵的东西。有了它,一个社会才能维持一种向上看齐的动力。

  这种意识不是有钱了就自然拥有。就好比一个人,虽然收入不高,生活节省,但家里的会客空间也要收拾整洁,出门的时候也要有一套干净体面的衣服;而另一个人,虽然有钱,衣着也看似光鲜,但开口闭口、举手投足却有很多不体面的语言、行为习惯,人们岂不是更愿意跟前者相处,而称后者为“暴发户”吗?

  这种意识是要靠培养的。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亲朋邻里的耳濡目染、社会舆论的褒扬指正,内化成人们内心的羞恶是非之心。

  更宽泛地来看,此次内地舆论过度关注“童便门”折射的港人排外、中产焦虑等侧面,而选择性地忽略内地社会体面意识和耻感教育的缺乏,对于内地社会自身的成长而言,恐怕也是错过了一次自正衣冠的机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