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广州暂停试点“婴儿安全岛”,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虽然各国国情、发展阶段不同,但很多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弃婴安全岛”的确经历过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的摸索阶段,开开关关的争议纷扰不断。各国放弃“弃婴岛”的做法,最初少不了财力因素。迄今为止,在不少国家,“弃婴岛”依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和道德的两难困局。

摸索阶段
为何“弃婴岛”开开关关?
在欧美,“弃婴岛”也经历过叫停的摸索阶段。弃婴设施最早于1188年出现在法国,一家医院在沿街窗户内放置简易木床,母亲把孩子放进木床,完成抚养权交接。因木床可以绕着一根木轴转动,得名“弃婴轮盘”。
自此,“弃婴岛”被废除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原因1:卷入堕胎争议
在意大利,教会医院罗马撒西亚圣灵1198年设立首个“弃婴轮盘”。截至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弃婴轮盘”数量一度达1200个。19世纪初起,“弃婴轮盘”卷入堕胎争议;到1923年,因宗教原因意大利正式废除这类设施。
原因2:财政不胜负荷
在葡萄牙、德国等国家,大量的“弃婴岛”也令福利机构财政上不胜负荷,出现过被迫停止的情况。
最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将照顾弃婴的责任强加于地方。越来越多父母把对孩子丢给福利机构,导致福利机构陷入经济困境。
1709年,在德国汉堡,一个商人在孤儿院设“弃婴轮盘”。但由于弃婴太多,孤儿院在财务上难以承受;5年后,这个由商人设置的“弃婴轮盘”被迫停止使用。
原因3:福利制度完善
伴随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弃婴岛”日渐减少。比如,生育婴儿有不菲的政府补贴;真正因贫穷养不起孩子变得很少。
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间保险业在欧洲发展起来,也推动“弃婴轮盘”退出历史舞台。此外,现代医院制度相继建立,加上医疗保险普及,刚出生的婴儿也能享受保险,一般不会出现婴儿因残疾或重病无钱医治而遭遗弃的情况。
近十几年,“弃婴岛”在欧美卷土重来,一般也归咎于经济危机与性观念开放。从1996年开始,以匈牙利为首,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多国陆续设置弃婴保护舱。此后,在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韩国、南非等欧洲以外的国家,类似弃婴装置都被仿效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