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朱永新做客畅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第一要义仍是确保公平
主持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要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朱永新:改革第一要义仍是确保公平。因为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觉得不管怎么样,过去高考还是相对公平,改了以后,还是要确保公平;同时,要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更好地让那些奇才、怪才、优异的人、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够有机会。另外,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主持人: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是大家期待的,但在实施中有没有一些瓶颈或问题呢?
朱永新:问题很多。从命题的科学性来说,现在基本上除了国家命题以外,有些省的命题,这些命题结构水准参差不齐,每年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希望有第三方、民间的机构能参与到国家考试中来,这样能逐步形成比较有科学水准的考试。
从录取方式来说,也需要更加公开、更加透明,过去往往是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少数人来进行招生的过程,今后希望有社会监督参与,这样确保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另外,给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倾斜”、一个“促进”,从这中间读出了政府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朱永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好教师都往城里走,村里的好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好教师往县城走,县城的好教师往市里走,这样层层“割韭菜”,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受不到好的教育,好老师走了,学校就荒废了,孩子就转走了,这样一来,农村教育的空洞化,这是很大的问题。
要制定政策,必须能够保证在农村教师的基本待遇。一个农村的教师,收入应该比城里的教师高一点才对。
主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朱永新:留守儿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理想的方式,他们应该和父母在一起。城市应该尽可能地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就学的学位。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工作的强度、时间等,很多务工者带孩子不方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社会救助应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社区和农村的学校本身应该建立一套体系,在每一个环节上能够帮助他们,格外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