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着小手,迎着晨雾前行。2月24日,6岁半的孤独症男童围围(化名)与妈妈容女士从南宁的出租房走向广西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始了每天400米的“两点一线”生活,这是他们最后一个学期做康复了。重复、孤独、担忧,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4年前,妈妈带着他背井离乡,从河池来到南宁进行康复治疗。
1月15日,围围(化名)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康复中心进行每天的训练。
生活因孤独症而彻底改变
围围一岁之后,家人就开始感觉到他有些异常,比如他不喜欢跟同龄孩子玩耍,即使跟妈妈对视也不会超过一秒钟,吐词不清楚等,“当时还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
2009年,在河池市0~6岁儿童健康抽查中,两岁的围围被确诊为孤独症患者。医生告诉容女士,这个病要伴随孩子终生,而且无药物可治疗。“当时感觉天一下子就塌了。”容女士说。
此后,容女士带着围围到柳州一家医院做了8个多月康复,效果不佳。在幼儿园里,围围常常尖叫,一生气就会死命用头撞墙自残。容女士只能寸步不离地守着孩子,心里除了担忧,还有绝望。
围围4岁时,容女士辞了工作,独自带着围围来南宁接受康复治疗,治疗时间是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5时30分,全程需要亲人陪伴。从此,容女士的生活只剩下一个内容——陪护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