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比重占定头把交椅 英语回归工具不应忽视

编辑:南岭雪 | 出处: 中新

  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根据此方案,从2016年起,北京市高考英语科目分值由150分减为100分,语文科目分值由150分增加至180分。中考英语科目分值由120分减少为100分,语文科目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此前,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也对高考英语考试进行调整,取消了听力考试,放在平时考。

  这些举措的出台,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改革方案出台 各方观点不一

  改革方案一出台,就有不少人表示认同:“英语早就该降降温了”。的确,相对于语文,目前国内英语教育几乎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中考、高考,英语是必考科目,考研、考博,不论是什么专业,英语也是必考科目。很多学生表示,受了这么多年英语的折磨,这回总算是减轻些负担了。

  对于语文分值的增加,许多人表示拥护。他们认为,面对提笔忘字,连最常用的汉字都写不利索;不了解中国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却对外国节日如数家珍等种种现象,其实早就应该加大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了。要让中小学生了解并重视中国文化和传统,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的语文水平、会背诵的古诗词、古文永远停留在了高中毕业时,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高考是“指挥棒”,这次语文分数比重的增加无疑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在高考中分数比重的降低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固然可行,但不应该建立在降低对英语的重视之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