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对女童练摊遭围殴不要着急表态

编辑:yanjiaxin | 出处: 网易

  就引起广泛关注的“父亲陪9岁女童练摊遭围殴”事件,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已组织督察、法制、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核实调查有关情况,依法进行处理。

  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似乎总能成为焦点话题。然而就此事来说,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调查还在进行之中,各种传言还未得到证明,但相关各方似乎就已经急不可耐地表明了立场,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因为涉及未成年人,又有“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情节,舆论给予这对父女极大的同情。有评论者称,“城管扼杀了孩子的‘好作业’”,对城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政府方面也不甘示弱,“北京西城”官方微博称,“小编对发生这样的事深为遗憾。对用未成年的孩子制造社会事件,炒作所谓城管暴力执法更认为应该予以谴责。”言外之意,这起事件乃是一场“预谋”,城管躺着中枪了。

  此前有消息称,孩子父亲事先串通媒体炮制了这起冲突。从理论上说,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但需要事实的支撑。政府官方微博作为发布权威信息的平台,如此随意地拿一个未经证实的坊间传闻说事,不仅有损自身的公信力,也很容易使事件扩大化。假如政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炒作”,那又何须核实调查,这岂不自相矛盾?

  同样道理,“小学生练摊”很有社会认同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判断该起事件是非对错的唯一标准。政府方面表示,当时这名女孩在占道经营,也有自称目击者的网友发微博称,“看到当事人拒绝执法人员的撤摊要求,进行辱骂,还试图踹车门,其9岁女儿踢打执法人员”。这些细节是否属实,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换言之,城管的形象固然不佳,暴力执法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练摊”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

  一些围观者对摆摊父女的关注和声援,固然是为了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愤慨,但却预设了一个“只要发生冲突,一定是城管不对”的错误前提,政府部门把矛头指向女孩的父亲,意在维护自身形象,但所用的方法不是用事实说话,而是刻意制造一种“阴谋论”的氛围。看似各有各的诉求,其实殊途同归,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而真相又往往无法获得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小闹小处理,大闹大处理,舆论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拥有了话语权。

  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倾向。因为舆论并不总是正确,更因为凡事都由舆论来裁决,公众会渐渐失去判断真相的能力,形成思想的懒惰,甚至会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引导和操纵舆论。不难发现,在当下社会,对于一些公共事件,“着急下结论”,试图迅速引起舆论效应,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这固然可能在个案取得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但却会使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缺乏理性。大而言之,社会的戾气,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网络的浮躁,都与此有着隐约的关联。

分享到: